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月丨保護個人信息,謹防網絡詐騙
近年來,信息網絡的蓬勃發展帶動了諸多新業態的騰飛。在信息時代闊步發展的今天,人們在享受著信息化社會所帶來的智能、高效、便捷的同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漏洞竊取個人信息用于詐騙。這些不法分子不斷翻新犯罪手法,緊跟社會熱點,精心設計騙術,針對不同群體量身定做、步步設套,使廣大人民群眾蒙受了財產損失。
常見電信網絡詐騙案例
1.虛假App詐騙。
李先生神色慌張地來到某銀行,申請開立銀行卡。網點經理上前詢問其開卡用途,李先生表示準備向銀行申請5萬元貸款,支付其在某平臺上的貸款保證金。值班經理認為男子的開卡用途可疑,向其進一步了解后得知李先生最近計劃開辦一家實體店,缺乏啟動資金,故下載了一款貸款App,按操作提示填寫個人資料后獲批了20萬元的貸款。但貸款在最后放款環節提示放款賬號有誤,隨后自稱是該APP客服人員與之聯系,要求其繳納5萬元保證金來解凍貸款資金,并出示了“監管部門公函”,強調必須在2小時內繳納5萬元保證金,否則將被控告“惡意套用貸款罪”,接受上門取證調查。被嚇懵的李先生趕緊將其卡內的1980元馬上轉給對方,但因手頭資金實在湊不齊5萬元,這才想到來銀行辦理貸款支付該筆保證金。在仔細查看了李先生與對方的聊天記錄后,網點經理基本確定這是一起典型的網絡安全詐騙案件,隨后幫助客戶聯系公安機關報案。
溫馨提示:網上借貸需謹慎,貸款請認準官方App或到當地銀行營業網點辦理。
2.“征信修復”騙局。
張先生在購買新房辦理房貸時,發現自己的征信報告存在多次信用卡逾期記錄,導致銀行拒貸,陷入困境。此時,兩名陌生人士的交談引起了張先生的注意,其中李某聲稱在王某的幫助下完成“征信修復”,并成功辦理貸款。隨即張先生主動加入交談,并留下王某的聯系方式。后經多次聯系,王某提出支付2萬元即可幫助張先生“修復征信”,并要求其先支付40%作為定金。一個月后,王某通知張先生已經“征信修復”成功,并索要剩余的60%。但當張先生辦理房貸再次來到銀行時,發現逾期記錄并未消除,在銀行工作人員的解釋下,方知被騙,此時王某已經聯系不上。
溫馨提示:任何個人和機構均無權修改或展示無誤的信用報告,正規渠道的征信維權不收取任何費用,可到人民銀行或向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請務必謹防上當受騙,避免造成個人信息泄露或財產損失。
3.“克隆”好友詐騙。
某地派出所接到一起報警:有人偽裝熟人微信,詐騙了5000元。受害人徐女士稱:有一天她接到同學“王某”的好友申請,在發來的申請中備注了“同學王某,請通過”。她看了微信頭像確實是同學“王某”照片后就通過了申請。之后的交談中,“王某”能準確說出徐女士的名字以及上學時學校、班級等信息,再加上“王某”朋友圈的生活照片,徐女士慢慢相信對方就是自己的同學“王某”。突然有一天,“王某”發來消息說自己銀行卡達到每日轉賬限額,有急事需要借5000元,明天就還錢。對方的語氣很急迫,徐女士以為“王某”遇到麻煩,便沒有多想就將錢轉了過去。第二天,徐女士發消息詢問“王某”,發現被對方拉黑后報警,才注意到自己被騙了。
溫馨提示:“親人”“同學”“朋友”網絡借款需謹慎,轉賬匯款前務必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核實對方身份。
一、防范個人信息泄露小妙招
1.網上購物謹防釣魚網站,盡量到正規的大型網站,并仔細檢查網站域名是否正確,不輕易接收和安裝不明軟件,不隨便點擊聊天中對方發來的鏈接。
2.身份證等證件復印時一定要寫明用途,在含有身份信息區域注明“本復印件僅供XX用途,他用無效”和日期。
3.填寫個人簡歷時要注意查看求職平臺和企業是否正規,只寫必要信息,不要過于詳細地填寫本人具體信息。
4.妥善保管、處理好包含個人信息的票據,如快遞單、火車票等。
5.謹慎在網上或者街頭參加一些需要填寫真實身份、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的活動。
6.微信不添加來路不明的人為好友,不在朋友圈暴露自己家庭住址、子女情況等詳細信息;在“附近的人”設置中,要謹慎開放陌生人查看權限,不曬包含個人信息的照片。
7.不要隨意扔棄或出售銀行卡,未經處理包含個人信息的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
8.大型正規支付平臺不會因為系統升級導致支付失敗;對于自稱是平臺客服的人員,需要與官方客服電話進行聯系并確認。
9.在網上對任何人都不能透露自己的支付密碼和短信認證信息。
10.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應安裝安全軟件,并定時進行安全掃描,避免因系統漏洞被不法分子利用,導致個人信息泄露。
二、“五大反詐利器”有效防范電信網絡詐騙
1.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
2.撥打96110預警勸阻專線咨詢;
3.關注12381涉詐預警勸阻短信通知;
4.全國電話卡“一證通查”服務查詢名下電話卡信息;
5.云閃付App“一鍵查卡”服務查詢名下銀行卡信息。
“網絡安全為人民 網絡安全靠人民”。請廣大投資者增強安全意識,共同維護網絡安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