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和警惕非法證券活動
一、什么是非法證券活動
根據《證券經營機構參與打擊非法證券活動工作指引》第二條規定,非法證券活動是指違反《證券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未經有權機關批準,擅自公開發行證券,設立證券交易場所或者證券公司,或者從事證券經紀、證券承銷、證券投資咨詢等證券業務的行為。
二、非法證券活動特征
(一)涉眾性。這些非法證券活動都是有預謀、并經過精心組織和策劃,他們抓住了一些群眾想一夜暴富、迅速致富的心理,編造美好“錢景”,誘騙群眾上當。此類非法證券活動涉及投資者人數眾多,少則百人,多則千人,涉案金額大多在千萬甚至億元以上。
(二)隱蔽性。非法中介機構手段隱蔽,大都以“投資咨詢機構”、“產權經紀公司”、“外國資本公司或投資公司駐華代表處”等名義,在未經法定機關批準的情況下,通過業務員編織一張巨大的銷售網絡,尋找客戶下線,向社會公眾非法買賣或代理買賣未上市公司股票。
(三)欺騙性。有些非上市公司編造虛假信息,以公司即將在境內外上市或股票發行獲得政府部門批準等為誘餌,以獲取高額回報為幌子,以兜售所謂“原始股”為形式,采取非法手段誘騙群眾購買股票,而實際上絕大部分企業都不可能到境外上市。有些非法證券投資咨詢機構或個人,往往以推薦股票為名,向投資者收取會員費、保證金、咨詢費等,或者約定從獲取的利益中分成的方式向客戶收取費用,騙取錢財。
(四)易反復性。非法證券活動往往都是“一本萬利”或“無本萬利”,因而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犯罪分子極易鋌而走險,在被相關部門查處后,立即挪個地點,死灰復燃,繼續從事非法證券活動。
(五)媒體化。多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媒體作為營銷平臺,發布招攬信息,影響大,傳播快。
三、非法證券活動的識別
(一)辨識主體資格。正規機構需取得相應業務資格,無資格開展證券期貨業務的機構均是非法機構。可通過證監會、證券業協會、期貨業協會網站查詢。
(二)辨識營銷方式。不法分子往往自稱“老師”、“股神”,以知道“內幕信息”、能夠挑選“黑馬股”,只要跟著他做,就能賺大錢的說法吸引投資者。
(三)辨識互聯網址。非法證券網站的網址往往采用無特殊意義的字母和數字構成,或在合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網址的基礎上變換或增加字母和數字。
(四)辨識收款賬號。非法機構往往以個人的名義開立收款賬戶。合法證券經營機構只能以公司名義對外開展業務,也只能以公司的名義開立銀行賬戶,不會用個人賬戶或非本機構賬戶進行收款。
四、非法證券活動警示案例
(一)“街邊理財”騙局
“阿姨,我們公司就在附近,您可以上去喝杯茶,我給您講講我們的理財啊……我們產品年化收益12%,沒風險。”大街邊或者大型超市門口,一張小桌子上擺滿宣傳頁,西裝革履的小伙子們看到上年紀的人,就會沖上去介紹他們的產品。通常,這類理財公司的業務員態度熱情,當投資人被帶到其公司,還可以看到這類公司裝潢華麗,環境舒適,導致投資人對此類公司實力誤判,同時此類公司充分利用投資者想賺大錢的心理,通過高收益高回報誘惑投資者,騙取投資者投資后,換個地方又騙下一個投資者,等到資金到達一定規模后,往往都是跑路的結果。
(二)“微信美女”薦股
通過微信的方式找到受害人,自稱“老師”“專家”“股神”等,以傳授炒股經驗、培訓炒股技巧為名,實際上通過虛假信息、夸大宣傳、承諾收益等手段招攬會員或者客戶。這些騙子的微信頭像普遍都是美女,他們以這類微信號去加陌
生人為好友,在被加者放下防備而通過好友驗證后,騙子就會在聊天中開始聊股票,了解投資者的資金狀況,慢慢將其引入騙局。與此同時,這類薦股師、業務員平時還需要維護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比如經常發一些近期交易大賺的軟件截圖之類,以吸引投資者關注。待投資者嘗到一定的甜頭后,再宣稱有更專業的“老師”提供更高端的服務,通過承諾收益等手段收取會員費或高額服務費等。“本來是不相信的,但是之前她推薦的幾只個股都漲停了,不知怎的,我腦袋一熱就交了29999元的會員費,結果股票虧了,人也聯系不到了。”一位受害的投資人稱。
(三)內幕消息
某投資者在家接到電話,對方稱自己是國內知名私募基金公司,擁有大量的內幕信息,能為其提供證券投資咨詢服務。經介紹上網瀏覽了該公司網站,看見網站上公布了大量股票研究報告和行情分析,該投資者覺得該公司非常專業,便同意接受該公司的咨詢服務并繳納了10000元服務費。事實上該公司只是個皮包公司,并不具有投資咨詢資質,所以該投資者繳納的服務費也打了水漂。投資者
在參與證券投資咨詢服務活動中,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盲目輕信所謂的"專業機構"和"內幕消息"。接受投資咨詢服務時一定要核實對方的資格,明確對方身份,選擇合法機構和有執業資格的專業人員。
(四)假冒合法證券經營服務機構
投資者李某接到趙某來電,稱其是XX證券公司員工,得知他的股票賬戶虧損,XX證券公司可以為其推薦股票,幫助賺錢。出于對XX證券公司的信任,李某向趙某提供的賬戶匯入了3個月的會員費12000元。此后,趙某多次通過手機微信和電話向李某推薦股票。但是,李某非但沒有從其推薦的股票獲得預期的收益,反而出現了虧損。感覺不妙的李某致電XX證券公司后才知自己上當受騙。目前非法活動花樣繁多,欺騙性強,投資者在收到此類電話應該提高警惕,注意識別。對于無法識別的可通過中國證監會、中國證券業協會、中國期貨業協會網站查詢或通過該正規證券公司的服務電話等方式核實,避免盲目輕信,遭受財產損失。
(五)P2P騙局
P2P非法集資,即在互聯網平臺上,利用高收益為誘餌,虛構項目信息,設立資金池,借新還舊,找權威人士站臺背書,空手套白狼。拆東補西制造賺錢假象。龐氏騙局其實就是“拆東墻補西墻”。收益并不是通過公司的業務來賺錢,而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制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像典型的e租寶,通常是在短時間內,投資者能獲得回報,但隨著更多人加入,資金流入不足,最下線的投資者便會蒙受金錢損失。往往這樣的平臺把錢用在了別處,比如還銀行的欠債,投資股票,滿足自己的生活消費等,承諾給投資者的利益都是用后來投資者的錢去返還前期投資者的利息和本金,拆東墻補西墻,一旦資金鏈斷了,最后只能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