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真偽?識風險:5“要訣”教您火眼金睛巧辨偽私募
為進一步幫助投資者正確認識私募基金,加強風險防范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鼎信匯金響應有關部門行動,為投資者梳理相關知識,總結5“要訣”,助其有效辨別真假私募,識別風險,做理性私募投資者。
要訣一:“私”字為先
私募基金不向合格投資者之外的單位和個人募集資金,不通過公眾傳播媒體或者講座、報告會、分析會、布告、傳單、短信、微信、博客和電子郵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對象宣傳推介。
“偽私募”無所顧忌,往往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短信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向社會公眾即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
要訣二:有“備”無患
私募基金募集完畢后會向基金業協會辦理備案手續。當然,基金業協會的登記備案不構成對私募基金管理人投資能力、持續合規情況的認可;不作為對基金財產安全的保證。
“偽私募”無此操作。投資者可以登陸基金業協會網站查閱相關備案信息,對機構的合規運作情況進行初步判斷。
要訣三:基金非“債”
私募基金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不向投資者承諾資本金不受損失或者承諾最低收益,也往往不具有固定收益證券之特點。
“偽私募”在這一方面極具誘惑性,通常承諾保本保息,以高息、返利為誘餌,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固定回報。或者約定由基金管理人關聯方、投資標的大股東或關聯方溢價回購,從而達到變相從事放貸業務的目的。
要訣四:投資匹“配”
私募基金投資確立了合格投資者制度,從資產規模或收入水平、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單筆最低認購金額三個方面規定了合格投資者標準。私募基金投資者,除單只私募基金投資額不低于 100萬元外,單位凈資產不低于 1000萬元,個人金融資產不低于 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少于 50萬元,同時應當具備足夠的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
同時,監管制度要求對投資者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進行評估,并由投資者書面承諾符合合格投資者條件;要求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機構對私募基金進行風險評級;選擇向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相匹配的投資者推介私募基金;要求投資者如實填寫風險調查問卷;承諾資產或者收入情況;要求投資者確保委托資金來源合法,不得非法匯集他人資金投資私募基金。
“偽私募”投資不存在匹配性任何要求,不法分子會絞盡腦汁、千法百計獲得投資者資金。組織者發展下線,下線再發展同事、朋友、親屬等,是其慣用伎倆。出現下面情況,投資者要特別當心:宣傳基金產品設置多重增信,尤其是投資標的大股東個人增信、關聯機構增信;利用傳銷式銷售方式,構建龐大的銷售隊伍、眾多分支機構和銷售網點,高額銷售獎勵,介紹身邊人買基金,即可得高額傭金,或者針對老年人群體,買基金送禮品。
要訣五:運作透“明”
私募基金會制定并簽訂基金合同,充分揭示投資風險;根據基金合同約定安排基金托管事項,如不進行托管,應當明確保障私募基金財產安全的制度措施和糾紛解決機制;堅持專業化管理、建立防范利益沖突和利益輸送;按照合同約定如實向投資者披露信息。
“偽私募”一般沒有真實的投資項目,通常以月、季、年為期,給付本金和利息,根本無法實現透明運作。
鼎信匯金提醒投資者,在做投資時一定要提高警惕,仔細辨識,切勿因高收益的吸引而放松警惕、盲目投資,要自覺抵制“一夜暴富”、“快速致富”、“高收益無風險”、“保本保收益”等噱頭誘惑,多一分懷疑,少一分僥幸,牢固樹立“投資有風險”的理念,在充分了解風險的基礎上,審慎投資,避免上當受騙。